搜索
快讯:
·  跨文化传播论坛于2006年8月30-31日在中国 ∙ 北京 ∙ 昆仑饭店举行
谁在对谁行为?——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谁在对谁行为,谁在跨谁的文化?”。2004年10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就跨文化传播做了精彩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了当代中国应正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进取战略和文化霸权的严峻性,同时他也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并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外来文化将被中国本土文化逐渐纳入到自己的体系和框架内,使之逐渐同化。

    演讲中,他首先提出了跨文化问题。他认为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传播的“跨”字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思考。因为在汉语的解释中,跨就意味着被跨骑,文雅的说法就是一种超越,但有一种凌驾的意思。那么跨文化能不能有一个代替的词儿来表达呢?目前还没有。按照哲学命题的思路,哲学就是“谁在对谁行为”。跨文化现在形成一种趋势,应该说与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网络国际化分不开。

    他谈到:“在传播研讨会大家也注意到很多这方面的论文,有一些论文在说有一种认识,比如说过去我们的文化都是小规模,像丝绸之路那样小规模的交流,或者是个体的、单一的,我觉得这种认识恐怕是判断有误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就是跨文化的交流,在唐初和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佛教文化不是儒家文化。”

    “跨文化这里面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既有文明交流的形式,印度的佛教文化到中国来是以一种文明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也有暴力的形式。但是中国的文化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一个无可比拟的包容性。佛教文化在中国站住了脚,这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宽宏大量”。在大家看到的很多中国著名诗人,儒、佛、道都供奉在一个殿当中,这种包容的奇特现象恐怕只有在中国才能够找到。大家知道中国的传统对中国文化自身的认识,中华民族也是走过曲折的道路的。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基本上是儒家文化为主,佛教文化和道家文化为辅,近代中国文化表现了它的弱势,这主要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介入,”尹韵公分析说:“当然中国文化是拥有一种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是它不太容易被别的文化吸纳,它有一种包容力,当然外来文化要到中国来生根发芽的话还是要适应中国文化的需求。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化不具有扩张性,伊斯兰文明有,儒家文化有没有呢?中国文化有没有呢?中国的文化在中亚、东南亚、越南能够站住脚也是带有很强的上述所称的意味。今天来说文化成为一个问题,恐怕还是有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的冲突在里边。以美国化为主要标志的强势国家的文化扩张,给大家包括许多西方国家也造成了一种恐慌和不安。”

    不过他对中国文化很有信心的。文化是不可以征服的,虽然有些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但最终还是被中国本土文化所吸纳于无形。还有文化的话语权的问题,文化的话语权就是有没有自己的声音的问题,如果说没有自己的声音,那么这个文化很可能就会被废弃。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这个世界上能不能有自己的特点,就看自己能不能站住脚。

    最后他谈到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实际上文化的讨论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在《21世纪与世界》一书中就谈到了对未来世界文化的前瞻性的看法,当时他们认为中国可能是最有资格、最有可能为未来世界的大一统提供文化上的智力支持和理论背景的国家。“我想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当然我相信人类的选择能力是很强的,人类最后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一个民族最终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怎样把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起来,这恐怕在今天和未来一段时间都是热门话题,我相信我们会随着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而得到更加宝贵和清晰的认识”。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