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快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为论坛致辞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局长蔡名照致开幕辞 ·跨文化传播论坛于2006年8月30-31日在中国 ∙ 北京 ∙ 昆仑饭店举行
车坛女杰--杨雪兰

    

    欢迎继续收看华人世界。在上一期节目里,我们知道,杨雪兰在通用的发展也有不顺心的时候。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终于还是给了她和通用汽车新的机会。

    她有着不平凡的家世,她两岁时离开中国,辗转漂泊。10岁来到美国,24岁获得第一份稳定工作,50岁时她成为全美杰出的职业经理人,53岁担任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在男性领地的汽车界,成为罕见的先例。

    杨雪兰:我要进去,那个人就说,你要做什么,不能进去的,我说我在这里工作的,他就狠查,就查我,不相信我能进去。

    解说:就是她,在1998年把美国通用汽车带到了中国,进而演绎了通用在中国的奇迹。

    解说:2002年,一个温暖的春日,杨雪兰来到自己亲手缔造的上海通用汽车制造公司,不过这一次,她不再是总裁,而是一名普通的参观者。

    解说:杨雪兰曾经被评为美国最优秀的女企业家和杰出的商界领袖,也是美国杰出华人组织百人会的创始人之一。在杨雪兰任通用副总裁的时候,做得最得意的事情,就是使通用汽车公司拿下了中国汽车最大的合资项目——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并且使它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合资项目之一。

    解说:从幼年离开上海,到暮年在上海创业,杨雪兰走过了传奇般的人生经历。1935年,杨雪兰出生在上海,父亲杨光泩是一位外交官,母亲是名门闺秀。1937年,刚满两岁的杨雪兰离开了抗战中的上海,跟随父亲辗转在各国,令杨雪兰终身难忘的是,父亲在担任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时,遭到日军杀害。

    杨雪兰:醒过来,我母亲就到那儿哭了,哭完了,就到她房间去了。那么我们就不相信,不知道应该不应该相信,但是就是说,这可能是假的,可能他们在骗我们,可能他们还在。所以一直这么多年,等到1945年我们一直不知道,他真的去世了,当然我一直希望,我有可能梦里他会真的回来,其实当然他1942年4月份已经去世了。

    解说:失去了父亲的杨家在菲律宾艰难求生,而正是这种生活经历,磨炼了杨雪兰顽强、乐观的性格。

    杨雪兰:其实我小时候是一个农民,后来我们什么都没有,自己做酱油,自己做鞋子,我们自己做,这些东西我都知道怎么做,我都会的,因为养鸡、养猪、养鸭,都自己养东西,那么这完全是农民这么一个生活。其实作为一个小孩子,其实很快乐的。

    解说:二战以后,母亲严幼韵带着三个女儿移居美国纽约,并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与顾维君结婚,与杨雪兰的生父一样,顾维钧也是一位爱国的外交官。顾维君虽然生活在美国,去始终没有加入美国国籍。

    杨雪兰:为了这个,他从来不能到另外的国家,有的时候我们说我们到欧洲去玩好不好,说,如果我要用一个新的这种东西说是证明我要签字说我是没有国籍的,一用这个我就不去了,从这个上面就不可能,不肯放的。

    解说:受生父和继父的影响,杨雪兰从小便萌生出当一名外交家的理想,1955年,杨雪兰以优异的成绩,从著名的卫斯里女子学院经济系毕业,随后拿到了纽约大学硕士学位,而踏入社会后,由于种种原因,她的梦想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大学毕业后的杨雪兰,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竟是帮人买咖啡和剪报纸。

    杨雪兰:做了三个月,后来这个老板回来了,我说现在我培训培好了,我说倒咖啡,买咖啡,买午饭到他们到外面去吃饭,剪报,他说对不起,现在钱没有来,就让我放掉,我就没有再做。后来我就不骄傲了,就去找我的姐姐的朋友,说你有没有,还有本来你要给我这个希望还在吗,他说是,还在,我专门就是想请你进来,让你培训的,培训你的,这个就是市场调查。我进去的时候,市场调查,从来没有听过什么叫市场调查,但是我进了这个东西。我脑子里,其实我的脑子是很保守的,我的脑子是做两年,那么就可以结婚的,就不是真的,我想做贡献,但是因为不能做外交官,我就是很不知道怎么做了,因为我不想赚很多钱,我没有这个想法,做商业,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做做就是做做。

    解说:杨雪兰生活的城市纽约,是杨雪兰最喜欢的地方,在这里,杨雪兰真正的融入了美国文化。1959年,杨雪兰进入美国著名的格雷广告公司,这成为她事业上的起跑线。她在这里工作了整整30年,所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大量市场调研科学的分析商品滞销的原因,然后重新给产品包装定位,帮助客户成功的把商品销售出去。上个世纪70年代,杨雪兰成功的为几个大公司策划和实施了营销案例,声誉鹊起,杨雪兰靠着她的的能力突破性别和种族的藩篱,成为格雷广告公司执行副总裁。1983年升任为总裁。

    杨雪兰:进了这个工作,我就发现其实从我喜欢的东西,我是比较喜欢了解人的想法,那么,做市场调查有这个机会你可以去做很多调查,我们做了一些新的,创了一些新的方法,就是怎么可以去发现人的想法、人想要什么东西,从这个方面就发展了这个市场调查。

    解说:杨雪兰曾被美国广告联合会命名为年度广告风云人物,任多家大公司的董事会董事,可是在她年过半百,准备享受晚年生活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另外的一扇门向她开启了,那就是加盟通用。通用汽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上个世纪80年代生产和销售陷入低谷,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将杨雪兰和通用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这次危机,当时通用汽车负责行销的副总裁为了改善行销策略,请资深的市场专家杨雪兰为通用把脉,作为一名亚裔女性,杨雪兰的出现,在一向保守排外的通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而她演讲中指出的通用的问题,却引起了高层的注意。

    杨雪兰:第一次去,你说是不是奇怪,我进去完全像一个打仗的一个地方,我发现我走了以后,我就说,我再也不到这个公司,我这个发言的这里,但是没有这么大的责任,因为这不可能,我一看大家的脸,我觉得他们是完全反对有新的人进来,完全反对有人有这种想法,对他们的这种专业,还有一些人,以为我是去抢他们的,我说,我就不去了,我不想去,但是后来我发言了以后,有一些领导说,他们听了我讲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想叫我去,我说我来没有用的呀,这么多人反对这种想法,不是反对我个人,但是反对这种想法,那么又是可能也是反对我人,因为他们反对我的想法吧,我说不可能。后来在谈,他们说你要不要来做做顾问。

    解说:以50岁的年龄进入当时还比较保守的美国汽车界,当时的杨雪兰面对着沟通障碍和工作压力是难以想象的,但她很快走出了最初进入阶段的困境。她发现通用最大的问题,在于封闭保守,不重视客户,产品没有针对市场,为此采取了一连串的措施,获得的非常高的评价和很好的效果。然而后来公司一次高层人士变动,又几乎动摇了杨雪兰在通用的事业。

    杨雪兰:我在通用,不是一直胜利,有一个时间,1992年,大家世界都知道,领导取消了,改变了,就是1992年,从来没有有过的,但是董事会是这样,整个高层的人都取消了,报纸上来了有照片,也包括我的照片,有个箭头,这个人上去,这个下去,那我的箭头是下去,报纸大家可以看得见。其实箭头下去的话,过了几个月,都没有了,都不在了,都不在公司了,我还在,但是我在呢,我的位子很弱,大家很多人不理我,我就变得好像看不见的人,他们也不请我去开会,也不请我参加东西,但是有一些东西我在做,我觉得是很重要的,这个是建立品牌,这个是我的专业,这个我觉得我是重要的,所以我还是做。连我小孩子说,为什么还在做,人家好像对你不好,你为什么还在呢?算了,你不需要的嘛。我觉得我还是留着,我还做。这个大概有一年吧,至少一年。

    解说:给杨雪兰带来转机的,是在1993年,通用汽车开始计划进军中国大陆,虽然对这个计划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杨雪兰则坚持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她以出色的谈判手段和沟通能力赢得了机会。1995年,通用汽车打败了同时洽谈的欧美、日本的汽车大厂,拿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公司的标案,杨雪兰也在建厂完成之后,成为通用汽车中国区总裁。

    杨雪兰:在这个地方,那个很急,所以写得很难看,这是我。就是这个,就是这个第一辆车,听说这个是在中国唯一一个这么样的,从头,我们就是利用这个概念,建一个厂,这个厂这个方面就是很现代的,你看有小车,有大车,有那个面包车,都同时间可以在同样一个线做,这个灵活性世界上很少。

    记者:这是什么时候引进的?

    杨雪兰:就是从1998年,但是最重要就是通用我们肯放世界上最先进的厂放在中国,很多人反对,连在美国很多公司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放在中国,为什么不放在美国,为什么不放在欧洲,我们都有公司,对不对,但是这个概念就是我们的领导就说,我们是一个国际,我们全球有公司,如果最好的东西放在中国,但是我们也有股份,也是可以帮我们的公司,那么在中国我无所谓,在美国也一样,这个厂比美国的通用的厂,或者比欧洲的通用的厂,都更先进。

    解说:这是杨雪兰下一个人生奇迹的开始,她给上海通用汽车创造了近两万辆汽车的销售业绩,这在通用集团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更为公司将上海通用列为全球一号战略项目,杨雪兰在自己的家乡缔造了一个华裔女性职业经理人的神话。

    杨雪兰:我觉得中国的机会,为什么我觉得这么愉快做呢?我怎么吸引人家跟我一起做,我说难得你一生有一个机会,从一张白纸,可以拿你最好的想法,可以真正做到,中国就是这个机会,你有好的想法,因为是白纸嘛,你画这个图也可以,你在美国你想改变,图已经有了,再改多难啊。建筑已经在了,系统已经习惯了,难得不得了,所以在中国就是这个机会,很多人我们吸引到中国来,就是讲的这句话,他们说我有很多想法,一直想要这么样做,在这里做,推行一个新的想法非常难,是不是在中国真的可以做,我说中国就是要最先进的想法,大家知道是最好的方法,人家来了。那么我的专业方面,就是要建立一个品牌。

    解说:美国百人会,由在艺术、科学、教育、商业和政府等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美籍华人组成,成立于1990年,杨雪兰是百人会的创始人之一。在2000年退休后,杨雪兰专心从事中美文化交流工作,实现自己沟通中西文化的理想,发起成立了百人会文化协会,并担任总裁,希望在加强中美文化交流、引进和推动艺术以及教育领域中的新观念、新合作方面驾起沟通的桥梁。

    杨雪兰:我觉得目标做文化这种交流,就是做这种国家的关系、文化、人和人的关系,我觉得这种是比较重要的,就是这个是基本的要求,世界上,那么我觉得你看现在世界上犹太人、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那么多矛盾,其实很多这种误会就是因为文化的差距,不理解,那么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文化的交流,所以这种不是赚钱的,这个是赔钱的,那么为什么做?赔钱的,大家现在尤其在做呢?大家要赚钱,我说赚钱,我也赚过,再赚好像不需要了,够用了,够了,再多有什么好处呢?心里现在你的收入,心里高兴这种收入,这个又是一种灵魂的收入,我觉得这个又是一种收入,这个可能更难。

    解说:曾为自己一生中,不能做一名外交官而感到遗憾的杨雪兰,发觉实际上正在做着国际性的事业,不是通过外交手段,而是通过民间文化的往来而促进,做增进中美文化交流的事情,这是她感到最幸福的一点。在杨雪兰的观念里,无论是何种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既是共同的基础,也是沟通的桥梁,基于这个想法,杨雪兰在几年内,成功的做了一些中外文化交流项目,她以从事市场的经验和热情,投入文化工作。

    杨雪兰:我觉得这是一样的,因为你的成功的原则还是一样的。第一,人家要相信你,第二,你要创一些新的方法,第三,你要鼓励人、吸引人到一种新的想法。这同样的东西,要看不是市场,文化也有市场,你要人家一起合作,这个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原则。

    解说:上海大剧院,是杨雪兰经常去的地方,她的很多文化交流的想法,就是在这里成为现实的。

    杨雪兰:那个时候我到上海来,我就很着急,我觉得怎么上海没有东西,文化方面一点没有东西,都是高楼,都是大灯。

    解说:杨雪兰对上海这座城市,凝集着特殊的感情,上个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繁华很浓重,深深的印刻在她的童年记忆中,杨雪兰始终相信,故乡上海应该是世界上最精彩的城市之一,可在她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回到上海时,她觉得这座城市是那么的陌生。

    解说:为了一个文化繁重的上海,杨雪兰捐资15万美金给新建的上海博物馆,这也是她人生中又一件很得意的事。

    杨雪兰:也有我的名字在里头,说有很多人支持,我也不晓得有人支持,后来是我母亲的90岁生日,我觉得如果有这么一个,难得有这么一个事以后,她也是上海人,她又是90岁生日,我跟我们家里人讨论了一下,他们说好,很值得可以一起参加嘛。这个就是幼韵轩,这个是我母亲的名字。

    记者:有一些老外他们觉得这个茶室的名字起得非常好,非常有特色,就问我们的服务小姐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怎么样,他们觉得非常有意思,起得非常有内涵应该是。

    解说:母亲严幼韵的开明,塑造了杨雪兰独立的意识和乐观进取的个性。幼韵轩是杨雪兰对母亲的一种深情的回报。

    解说:杨雪兰认为,教育既是影响人、塑造人的工作,也是传播和拓展文化艺术的事业,因此,她也在教育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特别是艺术教育,在近几年聘请了几位国际音乐大师来中国授课,杨雪兰现在还是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名誉理事。这些事物让杨雪兰的生活充实繁忙,在超越了种族和性别的障碍,取得了人生的成就之后,她正在超越年龄的障碍。

    杨雪兰:现在我退休以后呢,我觉得我的精力放在比较重要的,我觉得是重要的,一个就是中美关系方面,中美关系我在百人会做不少工作,因为我觉得中美关系对我们大家从世界上、国家上、社会上都非常重要。那么,文化教育为什么这个也是重要的,因为我觉得最后政治方面是短期的中美关系的一点,但是真的长远讲起来,重点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那么为什么可以影响人和人的关系呢,我觉得文化是最好的方法,都理解个人的想法,那么教育又是一个方法,可以好像更加强你的各方面的认识,那么最后会影响中美关系。

    解说:杨雪兰年轻时候的志向是为世界做贡献,这句听上去很像玩笑的话,实际上是她一直在努力实践着的理想。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